【学术争鸣】
作者:庞茂琨 刘媛(分别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四川美术学院博士生)
(资料图片)
一直以来,大众对素描的认识以及我们的素描教学都停留在将素描作为单纯的绘画基础技术这一理解层面,甚至对素描技艺的要求也是以具象写实的透视、体积、线条、明暗调子等作为审美标准。如此固化的素描观限制了我们从更为纵深和多元的维度来理解素描的能力。所以我们需要打开思维,以发展的视角,关注素描在艺术史中的动态演变,实现对素描的再认识。
追溯素描的历史,它与人类文明起源同步:原始人类在洞窟岩壁、陶瓷骨片留下了古拙的线条和符号,这就是素描作为造型方法、充当记录功能最早的标记,也是艺术的起始。而将素描放在造型艺术之重要地位则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悉数文艺复兴之后的艺术大师,从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到丢勒、鲁本斯、伦勃朗,再到德拉克洛瓦、安格尔,以及现代主义开创者塞尚、凡·高、毕加索等,成熟的艺术家大都是素描之集大成者,且都有一套自成一体的素描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
由此,从艺术史的发展来看,作为艺术创作路径的素描在形式表现上不应仅局限在具象写实上,素描不仅是被描绘的物象和跃然纸上的基础技术,它更高度精准地凝结着艺术家的创作思考、观念转译与审美品格。对素描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技术手法表现的层面,而应该将对素描的认识和学习贯穿在艺术史的纵深维度之中,通过对素描视觉表现的研究去发现其背后的艺术创作方法论与观念逻辑。
在中国传统艺术和理论研究中,尽管没有关于素描概念的清晰表述,但并不代表中国传统艺术中没有关于素描的认知内容,更不能因为中西方艺术在图像表现上的差异性,就拒绝用现代创作的方法来研究、创新中国传统绘画。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将现代素描与素描教学的开放性认识放置在中国画传统语境之中,以反观自身的艺术传承?此方法将会是打破中国传统绘画固有师承方式与教学路径的重要手段。转换视角、另辟蹊径的认识重构将有助于传统艺术建立与当下的链接。
当我们将文人画奉为中国传统艺术之经典、沉浸在笔墨趣味的窠臼之时,我们是否遗忘了宋代山水画家们基于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以“致广大,尽精微”的艺术虔诚,努力描绘出的“无我之境”?范宽所画山水的稳厚气阔尽显北方山势之雄浑;郭熙将山水分为“平远、高远、深远”,强调山水四季之不同气韵皆源自对自然的深刻体会;李唐早晚期创作风格从苍劲转为温润是因其由北方迁至南方所见地貌差异而致。张彦远在公元9世纪即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强调艺术创作首先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师法,但更需要艺术家通过自我转化提炼后加以呈现。
摹古不是中国画唯一且必要的路径,文人写意是中国传统绘画之精髓,但不是全部。在师古不化的清代,画家石涛敢于提出“笔墨当随时代”。将艺术家之个人主观精神观照放置在时代现实之中,将笔墨作为艺术家主观表现和观念呈现的载体,也许石涛更具代表性。如此列举,是想强调理解认识我们自己的传统艺术也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
艺术互鉴,用西方绘画的研究方法重新发现中国传统绘画中被遮蔽的素描认知体系,将现代素描的教学体系带入中国画的学习,会有助于初学者和大众爱好者更有效地了解传统,来掌握一种中国画的创作方法。
带着上述对素描的再认识,回到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历史情境之中,以徐悲鸿先生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先驱们用现实主义的路径构筑起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基石,践行用素描改良中国画的改革,是应社会现实急需的抉择。这一举措不仅为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持续壮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更为新中国美术累积了一系列反映时代风貌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品,让中国画获得了历久弥新的创作活力。
反观今天对素描之于中国画和美术教育的质疑,这其实基于对我们学院教育的反思。早在1979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素描教学座谈会”,即是推进国内各大高校素描教学改革的契机,此后各大高校教学对素描的认知与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写实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是给予素描教学更多的开放性和实验性。尤其在中国画的素描教学中,更强调写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得益彰,通过采风创作、社会调研、展览构想等形式,强化通过切身体验古人诗性心灵的发生现场,来重塑中国山水精神。
比较遗憾的是,专业艺术院校的素描教学新思路、新方法尚且没有形成普遍性的教学共识推广开来,更没有下沉至全民美育的素描知识普及中去。同时,大众对于美术审美标准还是以写实主义原则最为普遍,这使得我们从老师到家长,从学校到培训机构,从传媒平台到行业代表,在认识、欣赏、学习、传播素描的过程中始终靠近片面、狭隘的具象技术与技巧至上原则,对于素描的学习过于强调绘制的结果,而忽略了对艺术过程的体验感受。这就导致了绝大多数青少年在接触学习素描时受困于技术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失去了对发现美、创作美、用素描表现自我的兴趣和热情。
当前,伴随着数智科技的日益创新,科技迭代加速化发展,面对智能技术对艺术“创造力”的挑战,如何站在思想和技术的前沿,持续保持艺术创作观念上的融会贯通,显现艺术之于时代的敏锐性和独特性?固本方能创新,不论时代与科学如何变化,作为艺术之本的素描在当前美术教育中都是不容忽略的。素描所传授的不仅是简单的造型技术,而是其间承载的源自人类视觉图像进程中不断累积的精神内核和人文价值,是手绘的力量,是专业艺术教育始终不能松懈的内容。正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文以载道”,素描所映现的手绘价值已经不只是用笔用线的技巧,它承载了千年人文记忆与观念衍变。故此,新形势下,我们不能简单地拒绝素描这一普遍的学习方式和路径,而是需要博古开今,艺术互鉴,不断革新认知,让素描和素描教学重获生命力。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梅、于园媛、许馨仪、陈雪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28日 07版)
上一篇 : 2023年电影市场迎来供需双振 电影票房强势复苏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