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雨/摄
在第十四届投资者关系天马奖论坛暨国信证券中期投资策略会上,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发表了《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中长期目标与需求结构调整》的主题演讲。
刘世锦认为,近年来国内需求侧出现重要的结构性变动。扩大需求要立足新的实际,形成新的共识,下一步消费增长需要由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
(资料图)
2035年以前要迈上三大台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中长期来讲,二十大提出一个重要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同时也提出了量化增长的指标,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刘世锦表示,如果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讲,实际到2035年以前要上三个大台阶:第一,人均收入要到1.32万美元,成为高收入国家;第二,人均收入达到2万美元左右,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第三,人均收入达到3-4万美元,平均是3.5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
“2021年时,中国人均GDP达到1.25万美元,非常接近世界银行定义的高收入国家标准,但这个标准是动态调整的,每年大概增长4%左右,去年由于增长速度和汇率变化问题,我国人均收入水平与高收入国家门槛的距离可能拉大,但这个门槛还是要过的,不仅要过,还得再上其他两个台阶。”刘世锦说。
刘世锦认为,对于实现2035年增长目标而言,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是,能争取到实际增速必须要争取;二是,仅靠实际增速“硬增长”是不够的,立足点必须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上,由此带动汇率合理升值,这正是强调高质量发展对实现2035年增长目标的内在含义。
国际经验值得重视。“由中等收入上升到高收入阶段,在人均收入1万美元左右,是一个特殊的不稳定阶段。二战以后有上百个经济体进入工业化,但在25年以上保持7%增速的经济体只有13个,大型经济体中只有日本、韩国成功进入了高收入阶段,更多国家则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其原因包括创新能力不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人力资本发展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外部冲击等。”刘世锦说。
从生存型消费
转向发展型消费
刘世锦表示,近年来国内需求侧已出现重要的结构性变动。以吃穿和其他日常基本消费为主的生存型消费趋于稳定,消费增长更多由社保、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娱乐、金融服务、交通通讯等发展型消费拉动。
增加消费的基础是扩大生产。疫情期间部分人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消费水平降低,随着疫后经济的逐步恢复,他们的收入逐渐增长,情况有所改善。对大多数人来说,包括脱贫后的中低收入阶层来讲,消费增长越来越多与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发展型消费相关。此前的疫情冲击并未改变这一态势。
从居民消费增量来看,增长快的是教育、医疗、保险、金融、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消费支出中增长较快的是社会保障与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等。
刘世锦认为,发展型消费有利于劳动者安全性、稳定性、流动性和体力、智力水平提升,进而提升人力资本。发展型消费从统计的角度被看成是消费,但也可视作是一种“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投资。
在刘世锦看来,投资格局也出现了重要变化,应特别关注服务业投资。投资中的三驾马车格局已变,近期服务业投资比重已经超过房地产投资,上升至第三位。投资的老三驾马车“制造业、基建、房地产”正转向新三驾马车“制造业、基建、服务业投资”。
“扩大需求不能用老眼光来看现在的结构,要立足新的实际,形成新的共识。争论重振经济靠消费还是靠投资意义不大,真正的问题在于现阶段消费和投资的增长是什么,增长机制是什么。着眼点要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而且消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是与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的发展型消费。”刘世锦说。
上一篇 : 兰州市安宁区:十里桃乡打造城市“后花园”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