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罗贯中的生平简介: 寓居江南 当元仁宗延祐年间,罗贯中父为丝绸商人。
2、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相关资料图)
3、南宋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4、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材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都先后搬迁到了杭州一带。
5、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6、7岁开始,他在私塾学四书五经。
7、14岁时母亲病故,于是辍学随父亲去苏州、杭州一带做生意。
8、但是罗贯中对商业不感兴趣,在父亲的同意下,他到慈溪随当时的著名学者赵宝丰学习。
9、罗贯中号“湖海散人”,这个称号就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
10、大约在公元1345~1355年间,他来到了杭州。
11、许多说话艺人在这里说书,一些杂剧作家,也在这里活动。
12、罗贯中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13、加上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到了这里,自然不愿离开远去。
14、 有志图王 元惠宗至正十六年(1356年),罗贯中辞别赵宝丰,“有志图王”的罗贯中到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
15、起事称霸的张士诚是灭元功臣。
16、第二年在罗贯中的建议下,张士诚打败了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的进攻。
17、同年,张士诚的弟弟兵败被元朝俘虏,张士诚只好投降。
18、降元后,张士诚贪图享乐。
19、到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看到元朝没落,又再次称王。
20、包括罗贯中在内的许多幕僚都建议暂缓称王,但是不被采纳。
21、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罗贯中自此对张士诚失去了信心,返回老家太原。
22、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
23、《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写作,当在该年以后。
24、这时,他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对历史、对人生都有了比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备了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条件。
25、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十二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洪武四年以后的事了。
26、 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洪武三年逝世。
27、为了纪念他的师傅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氏的《水浒传》。
28、成书于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间。
29、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
30、 发愤著书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他也曾参与其中。
31、明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称他是一位“有志图王者,乃遇真主”,也就是看到天下将不免落到朱元璋手里,才不得已淡出江湖。
32、不久,罗贯中远走江南,流寓于江、浙一带,以小说抒写其“图王”霸业之胸襟。
33、图王未果,发愤著书。
34、 不过,这也可能只是一个传说。
35、因为清顾苓《塔影园集》卷四《跋水浒图》记载“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这与“有志图王者”的形象不符合。
36、这两则记载虽有矛盾的地方,但足以表明罗贯中在元末曾经想有所作为,“传神稗史”,只是在现实中失败后无奈的选择。
37、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曾令各行省连试三年。
38、由于曾与朱元璋为敌,罗贯中不得不放弃了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机会。
39、明洪武14年,罗贯中写出了《三遂平妖传》(20回本),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创作了《残唐五代史演义传》《隋唐志传》等著作。
40、 有专家认为,“有志图王”的早期经历与其晚年的特殊心境,是罗贯中偏好政治历史题材小说,并在这类小说上取得艺术成功的关键。
41、一是用三国故事作为题材写出了《三国演义》,一是用兼历史与英雄传奇品质的梁山好汉故事编辑《水浒传》(通行的说法,比如说《中国文学史》赞同由施耐庵原创、罗贯中编辑整理成书的说法)。
42、 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六十几岁的老人了。
43、他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洪武十三年左右从杭州来到了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
44、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
45、罗贯中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
46、他写过乐府隐语和戏曲,但以小说成就为主。
47、
48、今存署名罗贯中的作品,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和施耐庵一起编写过《水浒传》。
49、 这些作品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就最高。
50、全书以宏大的结构描绘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
51、作品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动乱时代人民的痛苦和对清明政治、对仁君的向往,体现了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52、《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语言简洁明快而又生动。
53、它把历史和文学自然结合,有现实的描绘,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54、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为嘉靖本,最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改本。
55、除小说创作外,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说他“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56、他现存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杂剧。
57、杂剧的基本思想和《三国志通俗演义》类似,描写君臣之间的亲密关系,并希望通过“正三纲、谨五常”来结束奸雄争霸造成的悲惨局面。
58、 大约在公元1385~1388年间,罗贯中活了七十岁,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庐陵(今江西吉安)逝世。
59、罗贯中简介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60、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61、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62、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
63、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
64、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65、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66、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
67、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68、”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
69、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
70、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71、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72、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73、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74、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
75、他一生写了不少的剧本和小说,被称为章回小说的鼻祖。
76、尤其是他以戏曲和民间评书以及史书为蓝本创作的《三国演义》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77、他出生在元末明初混乱的年代,所以他心中渴求国家的统一,尤其是汉本思想十分严重。
78、这就让他的作品充满了忠君的思想。
79、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的才华横溢。
80、 他对军事、外交、政治等学问的精通。
81、他书中的英雄人物深入人心。
82、英雄一身正气,枭雄霸气十足。
83、不愧为一代小说大家!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
84、生卒年不详。
85、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县),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罗仲祥后唐时仕青州(即今清徐)。
86、后因原籍水灾且路远途遥。
87、落籍太原清源,迁居城西白马山(今白石沟)寺沟村。
88、其父罗锦生有六子,贯中行居第二。
89、 罗贯中是我国元末明初的一位杰出的古典小说家,是他把意回体小说这一文学式样推向成熟的阶段。
90、后来的很多学者和作家曾给予他极高的评价,把他同马司迁、关汉卿相提并论。
91、他的伟大的文学创作成就,成为中国文学、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92、他所创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被翻译成十多个国家的文字,风行全世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93、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94、 大约是罗氏先祖为仕宦出身的缘故吧,后世罗氏家族很重视对后代进行“水源木本”的家族历史教育,一直保持了“耕读传家,诗礼教子”的家风。
95、在这种家传的影响之下,贯中从小喜爱读书,博洽经史,为后来的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96、然而,贯中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复杂的时代。
97、元朝蒙古贵族的残酷统治和压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如火如荼。
98、各方义军,诸如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不仅与元军奋战,而且还进行着相互的兼并。
99、据说,步入青年的罗贯中,就在这个历史大动荡的影响下,浪迹江湖,参加了张士诚领导的起义军,并入其幕府,充任幕客。
100、而且,王圻的《稗史汇编》就说他“有志图王”,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
101、这一点从他后来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102、 罗贯中从事小说稗史的创作,似乎应得益于他政治上的失意。
103、正是由于此,他才有时间和有可能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104、他有许多的著作传世,诸如《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105、相传,他还写过十七史通俗演义,并曾参与了《水浒传》的撰写。
106、尺蠖斋评释的《西晋志传通俗演义》序文就说:“罗氏生不逢时,才郁而不得展,始作《水浒传》,以抒其不平之鸣。
107、” 贯中的长篇巨制《三国演义》,大约是他后期的作品。
108、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18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 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109、他依据陈寿《三国志》提供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人物,博采裴松之对《三国志》补缺、备异、惩妄、论辩,所保存的大量宝贵史料,吸取了西晋至元一千多年来民间传说的丰富营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的生活经历,发挥个人的卓绝艺术才能,纵横捭阖,巧妙驾驭,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近一百年中浩瀚繁富的历史事件,完成了这部75万字的古典名著。
110、 在这部名著中,贯中寄托了自己个人的爱憎情感,客观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政治的、军事的、公开的、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矛盾斗争。
111、淋漓尽致地刻划了封建统治阶级争名夺利、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明火暗刀的策略伎俩和阴谋诡计。
112、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农民无法生活、挺而走险、纷纷起义的真实历史背景和原因。
113、 至于《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则是多方面的,充分地显示了罗贯中在人物的刻划方面有着惊人的技巧。
114、全书四百多个人物形象中,不管是曹操、刘备、孙权这些群雄之首,还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黄忠、鲁肃、周瑜、黄盖、郭嘉、许攸、张辽、陆逊以及王允、董卓、吕布这些巨谋勇将,忠奸之臣,都具有鲜明的生动的个人特性。
115、尤其是对张飞、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谓出神人化,呼之欲出。
116、 罗贯中对战争的描绘是极其成功的,这一点充分证实他确实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活动。
117、所以能够把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场,瞬息变化的战斗形势,描述的那样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118、然而,正是由于罗贯中有参加战争的经历,再加上他超人的艺术技巧,以及创作时的苦心孤诣,惨谈经营,才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描述战争战役,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虚实照应;铺排战争场面,大肆挥洒,波澜起伏,风驰电掣,气势磅礴;渲染战场气氛,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上一篇 : 瑞信将辉瑞评级下调至中性,目标价40美元。|环球快播
下一篇 :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