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国家相关部门的新闻发布会上,描述了2022年我国进出口的总体情况,进出口总值相比2021年提升7.7%,也是首次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关口,总体数据达到42.07万亿。
但这并不代表2022年年内的订单流失现象,不复存在,12月份中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为3.7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6%。
但在出口增速上,相比同期下降了0.5%,贸易进出口值同比下降8.9%,出口总值下降9.9%,进口总值同比下降7.8%。
(相关资料图)
虽然贸易行业的从业人员表示,12月份的数据下滑是因为2023年的春节较于此前有所提前,导致部分企业进入了暂停作业的状态,影响到了海外贸易的正常秩序。
但从多种国际事件以及国际关系变化的角度出发,或许外贸订单的改变原因中,春节提前仅是一个表面原因。
依据国际关系的变化,现阶段中,客观原因是因为俄乌冲突,导致了欧洲地区的经济情况发生改变,使得欧洲社会购买力情况下降,导致了外贸数据的下滑。
但从主观的角度出发,随着中国产品逐步深入到世界各国,并且开始不再单纯以代工为主的形式参与市场贸易,也就导致美国或是欧洲国家制造业的收入情况改变。
虽然对于国内产业来说,这样的情况是一种正向的改变,但对于国外企业或许仅是一种竞争对手增加的信号。
外贸数据的改变,也表明海外贸易方面将在下一阶段内继续展开,苹果等国际巨头企业,在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建厂的情况,如果继续产生,那么对于我国制造业将形成打击。
而此时我国应该怎么面对呢?经济战中,重要的其实是产业优势以及产业的发展水平。
换言之,如果中国希望在经济战中,保持原有经济发展水平,并产生一定的制衡可能,那么需要进行一次身份的思维转变,也就是从代工方或是普通制造者,成为必要的制造者,要让消费者认可的是中国制造,而不是中国品牌。
虽然制造与品牌的关系相辅相成,但品牌有的时候或许没有实际的意义,贴牌生产,挂名生产的行为在市场中也早已产生,如果我们依然选择利用牌子来参与市场博弈,那么并不会产生国家层面希望的结果,只会越来越差。
那么这样的经济战,是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呢?
负面影响的产生,实际是随着消费者总量,以及总计消费额的改变而产生的。在消费情况下行后,国内制造业工厂或因为订单量减少的原因,缩减成本。
而在成本中,人工成本将成为首要考虑的缩减方向,随着成本缩减动作的增加,国内制造业将开始出现下岗潮。
而如何解决这样的负面社会情况呢?拉动内需,保障一定的海外合作关系或是较好的解决办法。但是为什么要内外结合呢?
首先我国的自有市场,其实还有开发的空间,消费情况低迷,或许是因为物流系统或是贸易关系的利润递减,导致消费者承受了产品不该有的市场溢价,导致消费者主动放弃了国产制品,转而开始购买海外产品。
这样的情况是在时间的客观构成下形成的,想要全面扭转或许也仅能依靠时间。
这就使得海外合作关系,有了一定的必要性,维持现有贸易成绩,并且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可以使得产业压力的时间节点较晚的出现。
在这样的开发与维持同步下,外贸数据也能保持一定的高度。而互联网内表示没有一个国家有能力离开中国的说法,虽然让人们感受到了国际贸易以及国际关系中,中国的底气十足。
但换到另一个角度上,其实中国也未必离得开其他国家,国际关系中,最好的情况不是互相较劲而是相互合作。
虽然国际化这个概念,在互联网以及民间舆论中遭受质疑,且有部分人认为这是一个圈套。但从国际化的本质意义出发,其实所谓的国际化仅是一种合作关系的描述,无国界也仅是一种为了高度合作的说法而已,想要具体到某个行业其实才是一种圈套。
外贸订单的损失,的确使得人们感到这是欧美国家的制裁,但我们不妨考虑一下,为什么消费者愿意购买海外产品,而不购买我国的自由产品呢?
一味的表示这是国人的崇洋媚外,或许难以服众,更深层的角度去看问题,民众不完全认可国内的制造水平或是一个主要的原因,而我们想让中国制造真的成为全世界的需要,也要先解决内在原因,再去考虑外部市场如何扩张。
上一篇 : “4个菜1500元”风波后再探北海:老板街头揽客承诺“不宰人”,节后海鲜价格回落
下一篇 : 最后一页